一个多月前在图灵社区看到了《计算机简史》(第3版)在重新招译者,一时兴起,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做一回译者。直到你真的接触到翻译工作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译者的痛。翻译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累,脑力活加体力活双管齐下。由于作者年代久远(IBM SYSTEM/360 年代),加上自身专业文献读得少,实在好难融入那个情景,以至于我多处理解有误(这是被拒的直接原因)。想当初写科幻小说洋洋洒洒几千字随手就甩下了,如今接手的是一本科学巨献的时候,却吐不出三言两语,实在憋屈。 反思一下自己被拒的原因,除了见识短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决心。当初早早作的决定,但是动笔的时候已经过了猴年马月了。交稿前出版社就已经找到译者了,想想自己也是有点羞耻 T_T。还是太年轻,少了一份担当。还好被拒绝了,不然翻译出来的什么东西不知道要遭多少人骂,以后还要遗臭万年 (/▽\=)。 不多说了,从此之后,要吸取教训,多读书,多一分担当,答应别人的事、下决心做的事就要尽力做到最好:) 尽管 IBM1401 在市场营销上已经取得了非同凡响的业绩,但是 IBM 的内部却是由威胁到他的行业霸主地位的不兼容的产品线混合而成的大杂烩。许多IBM的内部人士认为解决当前窘况的唯一途径就是生产一种拥有相同的架构并且运行相同的软件的“兼容”的机型。 1960 年,IBM 在产的不同的机型不下于 7 种:一些面向科研人员,其它的则面向数据处理用户;一些是巨型机,一些是微机,还有的是中型机。如此庞大的规模给 IBM 的制造业带来的收益却是凤毛麟角。除此之外,IBM 还是由许多小公司联合而成的大集团来操纵的,而不是一家独资企业。每一款机型都会培训一支专门的营销团队去占据计算机的利基市场,但事与愿违,往往这些专业的营销团队都无法轻易地适应新的机型以及新的利基市场。每一款机型都需要一条专门的生产线及其特定的电子元件。事实上,IBM 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电子元件的库存量不下于 2500。外设也呈现出了问题,由于外设数以百计地增长着,外设需要兼容所有的处理器。 这一切机型都需要和 IBM 拥有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打孔卡产品(400 系列)来比。生产流程的合理化和组件的标准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生产开销,这让 IBM 在打孔卡机器领域所向披靡。 然而最大的问题不是在硬件层而是在软件层。由于IBM提供给顾客的软件包的数量与日俱增,机型的激增引发了糟糕至极的连锁反应:假设有 m...
Read more »